阅读需16分钟
单板滑雪避坑指南
本文内容主要针对单板滑雪(Snowboarding)而写,不过部分内容(比如滑雪镜部分)也同样适用于双板(Skiing)人士。由于滑雪设备大都需要购自国外品牌,因此本文也会顺带附上一些英语的术语以协助选购。
Google 上可以搜到的滑雪基础知识,比如不同形状的雪板所对应的使用场景等,很多人都写过了,这里不再重复。本文的标题是避坑指南,关键在于坑。最大的坑放在本文的最后,如果时间有限,可以直接拉到后面看最后一段。
我算不上滑雪高手,但也经历了从初学者到绿道再到蓝道的几年经历,我发现滑雪的过程中最能影响体验的几个因素,往往不是滑雪本身,而是:
- 天气:最好不要碰上下雨或者大雾
- 人流:在 lift 入口排队 30 分钟真的会把耐心耗尽
- 雪服:腰部或者袖子灌雪进来的感觉会过于酸爽
- 雪镜:面对镜片上的水雾,再好的技术和天气都会变得一文不值
为了给自己创造良好的滑雪体验,我很早就开始在 Notion 里记录关于滑雪的各种避坑经验,这两天刚好有朋友问起,于是就整理成了这篇。
1. 雪板
雪板是不是越贵越好?
先说结论:不是。
越贵的雪板,往往说明材料和制造的成本越高,但并不一定适合你。就像 F1 赛车并不适合你在北京开车上班一样。
如果不问详情,一上来就说“某某牌子的雪板最好”的,一般是门外汉。
雪板的技术参数很多,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,只需要关注下面几个因素即可:
- 长度(Length):跟体重和身高有关,可自行 Google;长度越短,动作越灵活,但是稳定性也更差。如果需要高速刻滑(carving)的话,长度可以适当加一些。
- 硬度(Stiffness):指标在 0~10 之间,数字越大,硬度越高。硬度越高,则稳定性越好、高速滑行的时候抖动越小、对身体力量的传递更敏感,但与之而来的缺点就是更难控制,尤其是慢速滑行的时候;根据你平时滑行的速度来选择硬度即可。
- 剖面曲线(Profile/Bend):不同的剖面曲线适合不同的场地,可自行 Google;对于新人来说,一般都是在滑雪场的雪道(piste)里滑行,很少会去特殊地形,因此只需选 Camber 系列的即可(包括 Camber,Directional Camber,Flying V 等)
- 预算:因人而异。如果实在缺钱,买二手板也挺好。
把上面 4 项考虑清楚了,基本上你能选择的板子的范围就已经确定了。从里面选一个颜色、图案最喜欢的即可。
2. 固定器(bindings)
固定器本身的技术含量比较低,本质上就是一个底座加两根鞋扣,最大的区别在于下面三项:
- 硬度(Stiffness): 0~10,数字越大则越硬。也有人用弹性(Flex)或者反馈度(Response)来表示这个参数。初学者选中等硬度即可;如果喜欢高速滑行的,可以选硬度偏大一些的。 一般来说,硬度想要做的大,材料的成本也越高,价格也越贵;
- 鞋扣(Buckles): 滑雪一天,需要操作几十次的鞋扣,因此其强度和灵活度(快速穿脱)严重影响到滑雪体验,价格越贵的固定器,理论上鞋扣的质量越好;
- 固定模式: 最常见的是用鞋扣来固定的,近几年也出了一些不用鞋扣的快速固定产品(比如 Burton 的 Step On 系列),两种我都用过,最大的区别在于:用鞋扣固定可以提供更好的响应性(Response)、更容易感到“人板合一”的感觉,尤其是高速滑行的时候;而没有鞋扣的产品,虽然穿脱非常方便,但是滑行的感觉太软,力量传递太慢。
大部分的固定器都具备一定的可调性(Adjustability),即前后有一定的调整区间(拉长或缩短),背板的倾斜角度也可以在一定范围里调整,以便跟你的雪靴的尺寸尽可能吻合,这一点非常重要,也是你买到固定器之后需要做的第一件事。
3. 滑雪服
滑雪服的坑最大,很多人只看牌子,不看参数,导致往往把冲锋衣(Shell Jacket)当成了滑雪服。
滑雪服最重要的几个指标:
- 面料的防水性(Waterproof): 很多所谓的防水外套其实只是”防泼溅(Water Repellent)“而已,类似荷叶表面的原理,让水结成水珠自然落下,但这种级别的防水无法应对大雨如注和雨雪交加的天气。 真正的防水性(Waterproof)是以多少毫米水柱的压力来表示,滑雪服一般要达到 10000mm 以上,也就是 10 米高度的水柱压力下,水依然无法穿透面料。
- 面料的透气性(Breathability): 抛开透气谈防水是没有意义的,否则买一件 10 元的塑料雨衣就够了。透气性一般通过 Moisture Vapor Transfer Rate(MVTR)来衡量,计算的是 24 小时内水蒸气可以透过 1 平米面料的克数,滑雪服一般要达到 10000g 以上。 需要注意的是,为了保持良好的透气性,即使是 Waterproof 的面料,表面也会再加一层”防泼溅(Water Repellent)“的涂层,来减少水膜对透气性的影响。
- 雪裙(Powder Skirt):用来阻挡因为摔跤而灌进腰部的雪,参考照片看这里。没有这个的,严格来说不是滑雪服。
- 腕套(Wrist gaiter):用来阻挡因为摔跤而灌进袖子里的雪,参考照片看这里。据我所知,90%的滑雪服都没有这个。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配置,也是我自己筛选滑雪服的首选因素,没有腕套的直接一票否决。
4. 滑雪裤
在所有的装备里,滑雪裤的存在感是最低的。
实际上,滑雪裤的防水性指标可以稍微降低要求,因为即使是暴雨天气,大部分的雨水也都是上半身在承受。Full taped 虽然好,但并不是必需的。
对于滑雪裤,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“耐磨、防撕”。尤其是新手还处于经常摔的时期,对裤子的磨损是很大的。不过我现在还不知道用什么参数去判断这个指标。只能提供一段经历参考:我第一条雪裤是个廉价的型号,一开始用几次也没觉得不好,但是滑了 10 次之后就发现裤裆的缝线口裂开了十多厘米的一个大口子,里面的棉絮都漏出来了。
如果是经常摔的初学者,其实我建议买 Bib(连体裤),可以最大限度的方式腰部进雪。
5. 滑雪手套
手套真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,所以很多人一开始往往贪便宜买个很差的。
实际上,滑雪手套虽然不用考虑品牌,但是下面的 2 件事必须重视:
- 必须完全防水:面料选 Gore-tex 的就行。没有写 Gore-tex 且原价低于 60 美金的,必定只是防泼溅;一旦下雨,冰冷发抖的手指会让你知道省钱的代价。
- 必须防进雪:手套是非常容易进雪的,我测试过很多款式的手套,只有”加长袖口+两段抽绳”的设计才能满足要求(参考图看这里),其它的款式无论多好看都不要买,一旦进雪,冰冷发抖的手指会让你知道不看我博客的代价。
最后一条:最好去实体店试戴,因为网上的尺码表真的不靠谱,我已经遇到过很多次了。
6. 滑雪镜
滑雪镜才是本文的重头戏,也是大部分滑雪者会遇到的最大的坑。
在低速滑雪的过程中,起雾的滑雪镜会报废掉你一天的美好时光;而在高速刻滑的过程中,起雾的滑雪镜可能会报废掉你的性命。
每次我一个人坐 Lift、看到跟我同座的陌生人带着我没有用过的滑雪镜,就会以“你的滑雪镜起雾么?”为话题,开始愉快的聊天和吐槽。同时,为了寻找“不起雾”的滑雪镜,我给各大滑雪镜公司交了很多学费。最后发现,实际上没有一款滑雪镜是可以真正防雾
有些高端的型号,比如 Oakley 的 Flight Deck 系列和 Smith 的 IO Mag 系列,虽然镜片内部做了处理,可以比廉价镜片减少一部分的雾气,但是一旦开始高速滑行、大口喘气的时候,照样起雾,而且起的非常重,根本看不清楚眼前的雪道。我只用了一次就直接把它们送去二手市场卖掉了。
在我眼里,滑雪镜是“听起来很美、实际上完全没用”的最典型代表。所以,每次我在雪场里看到看到迎面走来的俊男靓女,带着各种彩虹色、荧光绿、深海蓝的滑雪镜,我心里就忍不住嘀咕:你们什么时候才会意识到自己戴着一套昂贵的垃圾?
雪镜起雾的原理很简单:镜片温度较低,而雪镜内部的水蒸气温度较高,遇到镜片就凝结成了密集的冷凝水珠,看上去好像雾气一样。这种自然现象,在卫生间的镜子里,以及汽车玻璃上,也一样会遇到。
如何防止水雾的生成?科学告诉我们只有 4 个办法:1)减少空气里的水蒸气;2)用亲水涂层让小水珠扩散成水膜;3)减少镜片和水蒸气之间的温差;4)加热镜片、把水雾蒸发掉
滑雪镜公司目前采用的大部分设计,都是基于上述的第 1、第 2、和第 3 种办法,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好,只是把问题的严重性从 10 分降低到了 9 分而已。
稍微比较努力的尝试,是 Smith 公司几年前出的一款叫做“Turbo Fan”的型号,在镜框上装了小风扇,靠吹风把更多水蒸气带走,不过这款已经停产很久了,无法亲自测评,google 了一下以前的网友评价,除雾效果并不好,估计是电池续航和风力之间难以取得合理的平衡。
在上述 4 种办法里,唯一真正靠谱的就是第 4 种:电热除雾。这个技术在汽车后窗玻璃和电热后视镜上已经使用很久了。
Oakley 公司几年前出过一款 Inferno 的型号,用的就是这个技术,很可惜,这款革命性的产品很快就停产了,我也无法买来评测。不过我搜到过一些评价,就除雾效果本身来说是挺不错的,缺点在于电池体积过大,续航又不行。
直到 2020 年,终于发现了一个专注于做电热滑雪镜的新品牌:Abom。 这是是美国的一家小公司,成立时间也不久,只做电热防雾的滑雪镜,完全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滑雪镜起雾问题。而且 Abom 的电池完全内置在镜框里,不会像 Inferno 那样硕大且外置,好像带了一个 Gopro。如果说,全身的所有装备都可以扔掉,只能保留一件,我会选择留下 Abom 滑雪镜。这真的不是广告。
很可惜,Abom 在 2022 年倒闭了,官网也无法访问了。其实我有点预感,所以提前已经囤好了六副眼镜,可以用几十年了。
实际上单板滑雪可能还需要买保暖衣(middle layer)、小背包、夜滑警示灯等配件,不过这些东西的需求因人而异,也没什么大坑,所以这里就不写了。
最后更新: